冰炭不相容
作者: 张馨月
发布时间: 2019年12月17日 18:00:00
冰炭不相容
- 读音(发音): bīng tàn bù xiāng róng
- 详细解释(意思):冰:冰块;炭:炭火。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并存。
- 出处(典故): 宋·陆游《寄题李季章侍郎石林堂》诗:“君不见,牛奇章与李卫公,一生冰炭不相容。”
- 示例: 有一派人说:革命和文学是~的,这两个东西根本不能并立。 ★郭沫若《革命与文学》
冰炭不相容成语接龙
-
容光焕发容头过身容膝之地容膝之安,一肉之味
第一个字为"冰"的成语
-
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冰壶秋月冰壸秋月冰天雪地冰天雪窑
第二个字为"炭"的成语
-
冰炭不同炉冰炭不同器冰炭不投冰炭不相容冰炭不言,冷热自明
第三个字为"不"的成语
-
备而不用匕鬯不惊不茶不饭不愤不启不文不武
第四个字为"相"的成语
-
关东出相,关西出将白衣卿相白衣宰相伴食宰相冰炭不相容
成语冰炭不相容造句
-
冰炭不相容相关推荐
-
包含冰字的成语
冰字开头的成语
第二个字是冰的成语
第三个字是冰的成语
第四个字是冰的成语
包含炭字的成语
第二个字是炭的成语
第三个字是炭的成语
第四个字是炭的成语
包含不字的成语
不字开头的成语
第二个字是不的成语
第三个字是不的成语
第四个字是不的成语
包含相字的成语
相字开头的成语
第二个字是相的成语
第三个字是相的成语
第四个字是相的成语
成语"冰炭不相容"逐字解释参考
- "冰"字解释
- "炭"字解释
- "不"字解释
- "相"字解释
bīng①<名>水受冷而凝结成的固体。《行路难》:“欲渡黄河~塞川。”②<动>结冰。《察今》:“见瓶水之~,而知天下之寒。”
【冰肌玉骨】1.形容妇女的肌肤洁白晶莹。2.形容梅花傲霜斗雪。
【冰人】媒人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tàn(1)木炭的通称。(2)象炭的东西:山查~。(3)<方>煤。
【炭化】古代的植物埋藏在沉积物里,在一定的压力、温度等所起的作用下逐渐变成煤的过程。也叫煤化。
【炭精】(1)各种炭制品的总称。(2)<方>人造炭和石墨的总称。
【炭精棒】用炭和石墨制成的各种棒状制品,用来做弧光灯、电池等电器中的电极。
【炭疽】急性传染病,马、牛、绵羊等家畜和人都能感染,病原体是炭疽杆菌。病畜的症状是发高热,痉挛,口和肛门出血,胸部、颈部或腹部肿胀。人感染后,发生脓疱、水肿或痈,也能侵入肺或胃肠。家畜的炭疽病有的地区叫癀病。
【炭疽病】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。多见于牛、马、羊等食草动物。人通过接触病畜的皮毛或食用病畜肉类而得病。以皮肤炭疽为最常见,局部出现疱疹、坏死、溃疡,最后形成黑色焦痂。
【炭盆】烧木炭的火盆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bú①<副>不,表一般否定。②<副>没有,表存在的否定。《毛遂自荐》:“今日出而从,日中~决,何也?”③<副>不是,表否定判断。《卖柑者言》:“又何往而~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。”
fǒu通“否”。①<助>在句末表询问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~?”②<副>用在句中表否定。《鸿门宴》:“~者,若属皆为所虏。”《师说》:“或师焉,或~焉。”
【不齿】齿,并列,并排。不与并列,不与同列。表示极度鄙视。
【不佞】1.无口才;不会巧言善说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雍也仁而~。”2.无才,自谦之词。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“寡人~,不足以称宗庙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xiàng①<动>仔细看;观察。《订鬼》:“伯乐学~马。”②<名>相貌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儿已薄禄~,幸复得此妇。”③<动>帮助;辅助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~之,亦不能至也。”④<名>帮助别人的人。《季氏将伐歂臾》:“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则将用彼~矣。”⑤<名>辅佐君王的大臣;宰相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且庸人尚羞之,况于将~乎?”
【又】<名使动>使……当宰相。《资治通鉴·周纪一》:“魏置相,~田文。”⑥<名>主持礼节仪式的人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“宗庙之事。如会同,端章甫,愿为小~焉。”
xiāng①<副>互相。《陈情表》:“茕茕孑立,形影~吊。”②<副>表示动作偏向一方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便可白公姥,及时~遣归。”③<副>递相;相继。《训俭示康》:“吾本寒家,世以清白~承。”
【相与】⒈一起;共同。⒉交往;结交。
【相得】关系融洽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"冰"字解释
bīng①<名>水受冷而凝结成的固体。《行路难》:“欲渡黄河~塞川。”②<动>结冰。《察今》:“见瓶水之~,而知天下之寒。”
【冰肌玉骨】1.形容妇女的肌肤洁白晶莹。2.形容梅花傲霜斗雪。
【冰人】媒人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"炭"字解释
tàn(1)木炭的通称。(2)象炭的东西:山查~。(3)<方>煤。
【炭化】古代的植物埋藏在沉积物里,在一定的压力、温度等所起的作用下逐渐变成煤的过程。也叫煤化。
【炭精】(1)各种炭制品的总称。(2)<方>人造炭和石墨的总称。
【炭精棒】用炭和石墨制成的各种棒状制品,用来做弧光灯、电池等电器中的电极。
【炭疽】急性传染病,马、牛、绵羊等家畜和人都能感染,病原体是炭疽杆菌。病畜的症状是发高热,痉挛,口和肛门出血,胸部、颈部或腹部肿胀。人感染后,发生脓疱、水肿或痈,也能侵入肺或胃肠。家畜的炭疽病有的地区叫癀病。
【炭疽病】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。多见于牛、马、羊等食草动物。人通过接触病畜的皮毛或食用病畜肉类而得病。以皮肤炭疽为最常见,局部出现疱疹、坏死、溃疡,最后形成黑色焦痂。
【炭盆】烧木炭的火盆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"不"字解释
bú①<副>不,表一般否定。②<副>没有,表存在的否定。《毛遂自荐》:“今日出而从,日中~决,何也?”③<副>不是,表否定判断。《卖柑者言》:“又何往而~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。”
fǒu通“否”。①<助>在句末表询问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~?”②<副>用在句中表否定。《鸿门宴》:“~者,若属皆为所虏。”《师说》:“或师焉,或~焉。”
【不齿】齿,并列,并排。不与并列,不与同列。表示极度鄙视。
【不佞】1.无口才;不会巧言善说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雍也仁而~。”2.无才,自谦之词。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“寡人~,不足以称宗庙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"相"字解释
xiàng①<动>仔细看;观察。《订鬼》:“伯乐学~马。”②<名>相貌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儿已薄禄~,幸复得此妇。”③<动>帮助;辅助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~之,亦不能至也。”④<名>帮助别人的人。《季氏将伐歂臾》:“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则将用彼~矣。”⑤<名>辅佐君王的大臣;宰相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且庸人尚羞之,况于将~乎?”
【又】<名使动>使……当宰相。《资治通鉴·周纪一》:“魏置相,~田文。”⑥<名>主持礼节仪式的人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“宗庙之事。如会同,端章甫,愿为小~焉。”
xiāng①<副>互相。《陈情表》:“茕茕孑立,形影~吊。”②<副>表示动作偏向一方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便可白公姥,及时~遣归。”③<副>递相;相继。《训俭示康》:“吾本寒家,世以清白~承。”
【相与】⒈一起;共同。⒉交往;结交。
【相得】关系融洽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